生物質顆粒是國家重點扶持和推廣的新型燃料
大多數貴州生物質燃料是由幹農作物生產的環保新能源。其直徑為6-8cm,長度為直徑的4-5倍,破碎率小於1.5%-2.0%,幹基含水率小於10%-15%,灰分小於1.5%,硫氯含量小於0.07%,氮含量小於0.5%。如果使用添加劑,則應為農林產品,並應注明使用的類型和數量。歐盟標準沒有規定生物質燃料的熱值,但要求供應商貼上標簽。瑞典標準要求生物質燃料的熱值一般為16.9MJ。
根據瑞典和歐盟的生物質顆粒分類標準,以其中間分類值為例,可以大致描述為以下特征:生物質顆粒直徑為6-8 mm,長度為直徑的4-5倍,破碎率小於1.5%-2.0%,破碎率小於1.5%-2.0%。幹基含水率小於10%-15%,灰分小於1.5%,硫含量和氯含量小於0.07%。氮含量小於0.5%。如果使用添加劑,則應為農林產品,並應注明使用的類型和數量。歐盟標準沒有規定生物質顆粒的熱值,但要求供應商貼上標簽。瑞典標準要求生物質顆粒的熱值一般為16.9MJ。
目前我國采用的造粒方法都是傳統的生產方法。
1。與現有的進料造粒方法相同,即從環形模的內側加入原料,由滾筒擠出環形模,形成顆粒。
2。包括原材料的幹燥、壓製、冷卻和包裝。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。首先,在顆粒壓實過程中,壓力達到50-100兆帕,原料在高壓下變形升溫,溫度達到100-120攝氏度,電機的驅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。其次,原料的濕度約為12%,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能很好地製粒。為了達到這種濕度,需要大量的能量。原料需要幹燥後才能用於製粒。第三,壓製後的熱顆粒(顆粒溫度可達95~110攝氏度)需要冷卻後才能包裝。後兩種工藝消耗的能量占製粒全過程的25%-35%。另外,該機在成型過程中磨損較大,傳統造粒機的製造成本較高。